财经新闻

坚持“双稳健”宏观调控六大看点
来源:本站  时间:2006/1/11 10:44:59  浏览量:2247  字体:
继续坚持“双稳健”的总体政策取向,重点防止通货紧缩

    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是:继续坚持“双稳健”的总体政策取向,重点是防止通货紧缩。

    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三大政策工具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的政策取向进行灵活操作,即对日益显现的供给过剩问题,要继续采取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继续适度压缩投资需求增长,防止产能过剩的发展,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对可能面临的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要通过积极地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使内需增长保持快速稳定;为减少对外需增长的过强依赖,要逐步调整外贸外资政策。

    具体的政策建议是:

    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内需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十一五”扩大内需,有两点可能明显不同于“九五”中期。一是政策的重点可能有所变化,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仍将占主导,但主要不是增发国债以启动投资,而是放在改革和完善税收体制和政策上,以减税为重点,促进供给结构的优化,释放消费增长潜能。

    二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对投资需求不是刺激,而是适度抑制,防止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但要重视改善投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抓紧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完善税收体制和为企业、消费者减负上多做文章,如加快出台增值税转型、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征收燃油税等税收改革措施;完善房地产税收政策;实行差别化的汽车消费税政策;继续减少公共部门乱收费,适当降低服务业的税费负担等。这些措施一部分是减少企业税负的,一部分是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还有一部分是刺激节约型消费的,对增加总需求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度放松金融货币政策,防止通货紧缩

    在金融货币存在内在的紧缩倾向及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趋严重的情况下,金融货币政策的重点要从防通货膨胀转为防通货紧缩,同时积极优化信贷结构。

    一是适当提高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由目前的不到13%提高到15%。二是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继续严格控制过热行业、形象工程的信贷投放,适度收缩城市基建和高速公路的信贷规模。三是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继续适度抑制投资总规模增长,优化调整投资结构

    为防止产能过剩的继续发展、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2006年要继续把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即使2006年经济增长调整压力加大,也不能松动对房地产及重化工业投资增长的适度抑制。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特别是要继续落实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保障房地产行业实现“软着陆”,同时,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投资,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

    加大对农村水、气、电、路基础设施的投资,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对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公共事业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

    2005年一些行业产能得到初步释放,明后年则是产能释放高峰期,产能过剩问题正在成为影响微观经济效益,并制约宏观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重要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紧迫问题,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抑制产能过剩的继续发展,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整消化已经过剩的产能。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减少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投资的直接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二是继续加强对投资的宏观调控,控制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严格控制已经或将要出现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增长。三是严格制订执行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制定较严格的技术、能耗、质量、环保、规模和安全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加快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发挥行业协会和宏观管理部门在信息引导上的作用。四是消除体制性障碍及提供必要的鼓励措施,推动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集中度,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化优势品牌,在一些竞争性的行业加快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增强行业的自我调整能力。五是加快技术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六是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依法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技术水平低、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产能。

    培育新的消费偏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引导培育新的消费偏好,建立高效节约的消费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培养适合中国人的新消费偏好。汽车、住房家庭普及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从经济发展的目标来看,并不是要遏制而应顺应这种需求的发展。但消费偏好要作适应于中国资源实际的调整,这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新的制度安排。中国人消费重化工业品应选择轻型化或紧凑化,即普及千家万户的是紧凑型的汽车、紧凑型住房,城市结构设计也应是紧凑化的。我们的政策和制度就是要鼓励这样的居民消费偏好的形成。

    2006年及“十一五”期间扩大消费的重点是:

    首先,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扩大消费的最有效的机制。就业是收入之源,消费之本,在经济处于“高增长低通胀低就业”的状态下,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将会显现,高增长便难以持续。制定更全面和更加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将会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其次,在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上,采取“稳房促车”的消费政策倾向。在“促车”上,重点是降低经济型汽车的消费税,各地要完全取消对经济型汽车的歧视政策;在住房消费中,主要是扩大中低档的住房供给,抑制商品房价格上涨,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

    第三,把扩大居民的服务业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的突破口。促进服务业发展要改变思路,应从刺激需求增长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使服务业发展由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即以需求为导向,创造更多的“物美价廉”的服务产品就能激发大众服务消费的信心,不断地释放服务需求的潜能。增加服务产品需求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对内开放。

    最后,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优化城市结构、提高城市效率等,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变农民为市民,使现代消费增长的基础不断扩大。

    在稳定出口增长与调整出口政策上寻求平衡

    为了减少对出口增长的过度依赖和纠正资源配置扭曲问题,必须加快调整出口刺激政策,而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出口需要保持较快增长,否则经济会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因此,2006年及“十一五”初期,要在保持出口适度快速增长和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之间保持平衡。

    我们的初步想法是逐步调整出口退税率,同时配合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合并,使目前过度刺激出口的政策逐步调整为适度刺激出口的政策,可分三年将出口退税率调整到6%左右,其中对高耗能产品出口不仅不退税,还要征收出口关税。

泰山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2013 鲁ICP备06009470号
设计维护:泰安开创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